“职普比”悄然走热,如何理性看待?
近年来,“职普比”问题成为社会热点。国家宏观政策要求保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大体相当,但是广大学生和家长不太认可目前职业教育的质量,普遍希望升入普通高中,再继续上大学,特别是进入重点大学。
如何看待这种矛盾?
首先,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始终是有需求的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,中等职业教育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就没有需求了。如果取消中职,那么原来由中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就要由大学生完成,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。因此,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。
第二,应当理性看待中职占比的下降。很多国家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,中职所占的比例都有所下滑。日本就是一例,其职业教育的重心逐步向高中后转移。德国近年来中职的比例也有所下降,从20世纪末高于60%,降到目前略低50%的水平。我国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,“职普比”不宜一刀切。地方政府要与职业院校、企业共同制定职业教育规划。
第三,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由教学内容决定,而非学校性质、学习年龄等。我国中职的发展长期以来关注劳动力增量,忽视了劳动力存量。实际上,劳动力中初级工及以下水平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,他们的技能亟待提升。中等职业教育应当承担起这项重要任务。
建议在“十四五”时期,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,同时也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,在招生上不必拘泥于应届初中毕业生“职普比”相当。而从终身学习的视角规划职业教育体系,积极拓展成人生源,提升教学质量、完善教学管理,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。
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有待完善
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提出“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”后,各地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。目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普通高考、职教高考、自主招生、贯通培养、五年制高职等方式招生。
职教高考包括“文化素质”和“职业技能”两项考试,为中职生提供了很好的升学通道。但是,目前存在不少问题。一是成本高。技能考试门数非常多,不仅操作困难,而且成本高昂。二是技能考试有效性不一定好。很多技能是过程性技能,并不适合用考试的方式评价。三是中高职衔接不畅。高职的教学设计目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础。
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。在这方面,国内外都有一些可借鉴的经验。比如,我国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虽然也有文化课考试,但更强调按照技能升学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招收的高中毕业生,要先到技校学习一年。上海改革试点过程中发现,中职学生专业课成绩、对口升入高职的招考分数、高职三年成绩这三者相关性非常高。瑞士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不能直接升入高职,需要具备一年以上工作经验,并获得相关证书……因此,中职在校学习成绩可以作为高职录取的依据。
建议“十四五”时期加快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,形成按照“类型”升学的考试招生制度。在考试招生、教学内容等的设计上,实现中职和高职的有效衔接。
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管理研究亟须加深
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由教育部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管理。教育部门分管学校职业教育,人社部门分管职业培训,这种行政分割的体制容易导致管理效率低下、运行机制不畅。以1+X证书试点为例,两个部门都有优势和不足,需要协同;但是又没有具体的机构抓落实,工作很难推进。又以国家资格框架研究为例,两部门目前都在组织力量分头研究。虽然已经有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。但仅靠这一制度,没有具体的协调机构抓落实,职业教育各项改革的推进还是很困难。
从国际经验看,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是很好的解决方式。德国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已成立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。这些机构由法律确立其地位,或由国家领导人任命机构负责人。机构的运行及研究经费都由国家保障。
建议“十四五”期间尽快组建跨部门的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,推动宏观职业教育改革政策落地。在分工上,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全国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。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承担落实工作,具体负责研究、开发、规划和设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改革实施方案。
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
当前,职业教育面临教师供给不足的困境。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每年2万,但是缺口有4万;而且,毕业生中仅有17%去中职当老师。因为缺乏合格教师,很多县的职教中心成为职业教育的演示中心、体验中心。
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没有去中职,有些是主观上不想去,有些则是客观上“进不去”。例如,在北京、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,一些中职学校要求有硕士学位,他们因学历层次不够被拒。而在欠发达地区,人际关系网通常在招聘中发挥主要作用,有些毕业生因没有门路进不去。
受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影响,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学也陷入困境。如果按照教师培养的目标来安排,大部分去企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。如果按照企业需求安排教学,中职的师资没法解决。
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既要有一些有效解决“双师型”教师短缺的过渡性措施,也要着手解决职业教育师资体系建设的问题。过渡时期补充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以招收在职人员为主,培养在职硕士和博士,毕业后能回去任教。通过定向培养解决边远地区师资问题。借鉴解决乡村教师问题的办法,解决县域职教中心师资问题。
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,应当启动职业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的相关工作。职业教育实际上是跨界的教育,教师既要懂教育理论,也要有专业知识和企业经验。目前,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。培养的毕业生仅有教育理论基础,没有专业基础,无法胜任职业院校的教师工作。“十四五”时期应当着手建立职业教育学一级学科,形成“双师型”教师本科、硕士、博士的培养体系。
作者:梁彦,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。本文系该中心组织召开的“‘十四五’时期职业教育重大问题座谈会”专家观点综述。
信息来源: 《人民政协报 》(2022年01月19日 第10 版)
- 上一篇:加快构建高质量新职师...
- 下一篇:2022,职业教育将有三...